一個兒子酷像他的父親,旁人看起來很滑稽,做父親的就要得意了,世界上有了一個小小的自己的複製品,時時對著欣賞,如鏡中的花水中的月,這無疑比僅僅是個兒子自豪得多。我們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朋友已經去世幾十年了,忽一日早上又見著了他,忍不住就呼叫了他的名字,當然知道這是他的兒子,但能不由此而企羨起這一種生生不滅永存於世的境界嗎?
做父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像蛇在蛻皮一樣地始終是自己,但兒子卻相當多的願意像蟬在蛻殼的裂變。一個朋友跟我說,他的兒子小時候最高興的是讓他牽了逛大街,現在才讀小學三年級,就不願意同他一塊出門了,因為嫌他胖得難看。如果父親是一個官員或者名人,即就不是官員和名人卻模樣英俊,雖然不會發生像我的朋友那樣的悲劇,但做兒子的絕不會愛自己的父親,就是愛,愛裡親的成分則少,屬的成分要多。
中國的傳統裡,有“嚴父慈母”之說,所以在初為人父可以對任何事情寬容放任,對兒子卻一派嚴厲,少言語,多板臉,動輒就吼叫揮拳,我們在每一個家庭都能聽到對兒子以“匪”字來下評語和“小心剝了你的皮”的警告。他們常要把在外邊的慪氣回家來發洩到兒子身上,如受了領導的壓制,捱了同事的排擠,甚至丟了一把鑰匙,輸了一盤棋。兒子在那時沒力氣回打,又沒多少詞彙能罵,經濟不獨立逃出家去更得餓死,除了承接打罵外唯獨是哭,但常常還是不準哭,也就不敢再哭。偶爾對兒子親熱了,原因又多是自己有了什麼喜事,要把一個喜事讓兒子醞釀擴大成兩個喜事。在整個的少年,兒子能隨便呼喊國家主席的小名,卻不敢悄聲說出父親的大號的,我的鄰居名叫“張有餘”,他的兒子就從不說出“魚”來,飯桌上吃魚就說“吃蛤蟆”,於是小兒罵仗,只要說出對方父親的名字就算是最惡毒的大罵了。可是,每一個人的經驗裡,卻都在記憶的深處牢記著一次父親嚴打的歷史,耿耿於懷到晚年說出來,仍憤憤不平的。所以在鄉下,甚至在目下的城市,兒子從來不願同父親待在一起,他們往往是相對無言。我們總是發現著父親對兒子的評定不準,差不多是“呆”“痴相”,以致兒子成就了事業甚或是成了名人,他還是驚疑不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