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沒一會,馬士英又道:“可臣認為,朝廷全部免費,這幾年或許不會有事,以後天下的百姓,都把孩子們送進來上學怎麼辦?如何養的起?”
現在丁毅計算的人數為每縣六百人而已。
但如果一直免費,將來會是六千人?那怎麼辦?
丁毅沉默了會,原本想著,幾百年的後世,一個縣也沒這麼多人啊。
但馬士英提的對,以後不能一直這麼幹下去,因為大家習慣之後,將來再收錢,就很容易鬧矛盾了。
“臣建議。”戶部陳有富道:“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少許錢,商戶和官吏士紳、工匠等有收入的,略多點。”
這話就拉仇恨了,現場很多人瞪過去,憑什麼呀。
丁毅也不拍板,坐看群臣們爭論。
大夥一番爭吵,吵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決定。
凡有公職的,包括朝廷各局的吏員啊,工匠啊,各種廠裡的人啊,每年交二兩銀。
也可以不交,比如你回家吃飯就行。
其餘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其他職業的孩子,每年交五錢銀,或三鬥米。
家裡確實困難的,則免交。
至於困不困難,當然由各縣府自己確定。
於是,仁德三年,丁毅批准了大乾朝立國以來最大的一筆開支,全民教育補貼。
以後每年投入在教育上的開支,接近兩千萬兩。
第二天,丁毅和內閣商量後,再次修改新的法典內容。
用丁毅的話說,農業是基礎,是全國百姓生存的希望,而商業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