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東海外島的海灣和前灘真是盛產各種蚶子,毛蚶、血蚶,春末夏初隨便挖隨便有。”
“我記得以前聽縣裡頭有文化的老師說,咱當地的漁民很早就有捕撈毛蚶的歷史記錄了。”
“這還用老師說?我小時候就知道,民國時期滬都的十里洋場所需蚶子幾乎都是咱們外島給供應的,我爺爺就給滬都送過好幾年蚶子。”
王憶感興趣的問道:“那時候也是規模化的捕撈蚶子?那時候可沒有機器,咱們的祖先是用什麼方式來捕撈?”
“鋤大篙唄,現在也用。”王東虎抽著煙隨意的說道。
有老漁民給王憶介紹了一下。
以前的生產工藝很落後,生產方式是老風船靠風力做動力,然後漁民們站在船上手持一種叫大篙的工具撈,所以俗稱為鋤大篙。
這種生產方式累人並且效率很低。
然而,它受技術影響一直持續到建國後的六十年代。
現在漁業生產逐漸實現機械化,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機動船配捲揚機成為潮流,一個捕撈季能弄幾十噸的蚶子。
島上沒買捲揚機,這東西都是租賃的。
因為蚶子捕撈季時間不長,為此專門買一臺捲揚機不值當。
於是為了照顧漁民們生產也為了能給社會給人民提供足量的蚶子,各公社出資購買捲揚機。
當然,這樣就有個問題,海貨豐產跟糧食豐收一樣,都有季節和時日。
過了那些日子,蚶子就不肥了,或者會從沙灘泥沼等淺灘處轉移到較深的深水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