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論述了“大多數人的需求”是決定性因素,這將推動電影產業往一個方向發展,從20年前至今這個發展始終沒有停下,於是我們從《霸王別姬》發展到了《小時代》和《致青春》,從老戲骨發展到了小鮮肉。
那麼又為什麼會如此發展呢?按照我們的論述,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需求改變了,他們不需要《霸王別姬》,需要《致青春》,是這樣麼?
很遺憾,是這樣的。
文化產品的發展始終是遞進的過程,我們用手上的每一分錢為未來投資,資本根據我們的投資去進行他們的投資,哪裡需求旺盛,哪裡得到的發展就多一些,哪裡薄弱,就會減少一些,這而有些像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只不過自然變成了人文選擇。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豈不是變low了?這是否是一種文化滑坡,或者說是“退化”?
如果將“我們”定義為“中國電影市場觀眾”的話,是的,low了。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變low,只是我們這個集體變low了。
人的審美與三觀通常也是遞進的,總會向著更成熟更深邃或者更多樣的某個方向發展,因此不會有哪個觀眾會突然變low,即使有也很少很少,遠不比大多數人的遞進。
那為什麼“我們”會變low。
因為“我們”是一個動態的集體,“我們”總在變。
20年前的“我們”,該是一個稀有的城市青年集體,那時城市沒那麼大那麼多,教育資源與就業機會選對稀缺,也沒有網際網路,更沒有那麼多錢,能買票進電影院的門檻相對較高,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其概括為“傳統城市青年”,這些青年佔全國青年的比例一定很低,也許15%,誰知道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