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第三軍區自曾經的世紀一戰中徹底成名,被稱謂“聯邦最堅不可摧的鐵血壁壘”,“鋼鐵之心”以及“血液供給處”。
而後者的由來,起始於第三軍區獨特的制度。
第三軍區的附屬軍校,在成年以前所有人員一視同仁,在成年以前,統稱為預備訓練生,年齡無差,死傷不論,靠著實打實的肉搏和實幹,累積勝利積分。
想要畢業,不僅得看畢業測驗的當場表現,還得有極高的勝利積分,綜合評價堅定,才能稱作真正的軍人。
同樣的軍銜,在前面加上第三軍區的四個字,更加望而生畏。
褪去預備訓練生的身份,會有第二次的選擇,不一定要進入軍區,但軍人的身份將永遠刻印在他們的身上。
也有例外,靳嶼澤在二十歲時選擇了成為醫生,這是所有人能查到的,才會下意識的推測,他只是個醫生。
而“現役”二字,更是圈定了靳嶼澤的身份。
能夠擁有醫生的身份,同時被稱作“現役”上校,無非就是一種可能。
兵醫兼修。
風蕭蕭從人群穿過,掀起無聲的浪。
這怎麼可能呢。
第三軍區每年的淘汰率高達80%,而畢業測驗又要將剩餘的零星減半,而每年參報的人只增不減。
對能力的追捧,是時代更迭無法割捨的傳承。
聯邦自成立以來,一直信仰一種觀念。
即能力是靠累積和堆砌打磨鍛鍊而出,且這種能力不僅是理論上的知識積累,還更注重實踐。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