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有硃筆題記“句切了永恩”。
沈瑜記下了一些不瞭解的名詞,找到酒店服務生,租用酒店的電腦開始查尋。
資訊標註的扶桑天平朝,屬於奈良時期的聖武天皇時代,與唐玄宗統治時期大致相合。
當時,扶桑舉國全面唐化,努力向同時代的唐王朝學習文化和政治制度,到達了文化鼎盛時期。
他覺得,這件天平寫經就呈現出盛唐時代崇尚華麗的時代風貌,為天平寫經之精品。
再查所謂的“永恩具經”,是指“興福寺藏司永恩發大願收集天平時代及平安初期所寫各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成全套。並於貞永年間對所蒐集到的全部《大般若經》六百捲進行圈點,包括朱句切點、朱聲點、字音墨筆仮名點。”後人簡稱“永恩具經”或“永恩經”。
他查到這裡的時候,網頁中展示出了種種資訊。綜合所得,當時的六百卷完整的《大般若經》,因時代久遠和歷遭兵燹之災,此類完整的古寫經,在全世界今藏不超過四十部,多秘藏於各大博物館中,民間傳藏甚為珍罕。
現頸都博物館所藏同類永恩具經(《大般若經》卷第五百二十二、《大般若經》卷第五百十四)二卷,均為扶桑指定重要文化財。
興福寺源起於扶桑大化時期天智天皇八年(669),當年藤原鐮足之嫡室鏡女王繼鐮足遺志,于山城山階村陶原(今頸都市山科區東野之地)建立山階寺,安置丈六釋迦像。此即本寺濫觴。天武天皇元年(672)將此寺移至大和高市郡廄參,改稱廄參寺。和銅三年(710),遷都平城京之際,藤原不比等復移寺址至現地,且易名為興福寺。此後,隨著藤原氏之隆盛而興隆,成為南都七大寺之一,併為法相、具舍教學之中心道場,人才輩出。平安時代,兼管春日社,威勢更盛,擁有龐大之莊園與僧兵。寺院現存國寶、重要文化財級之貴重文物多達百餘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