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這一輩子很快的,馬上就過去了(迫真)。
【申屠嘉死後,劉啟按慣例,升任原御史大夫陶青為相,又提拔晁錯做御史大夫。其用意相當明顯,就是想徐徐圖之,任用晁錯為相,進一步削弱軍功集團的勢力。
至於諸侯王們,劉啟和晁錯確實也幹出了以罪削趙王、膠西王郡縣之事,但主要是時機正好,因罪而削,並沒有將朝政的重點放在削藩之上。
那麼,既然景帝的開局是如此謹慎,為什麼到了景帝二年,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劉啟尚且沒有真正準備好削藩的時候,他和晁錯卻偏要“請諸侯之罪”,“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譁疾晁錯”,甚至給出了“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這樣堪稱暴躁的論斷呢?
——很簡單,吳王劉濞多年來賄賂朝臣以遮掩自己國內謀反行徑的大事,突然地,讓雙方都措手不及地暴露了。
晁錯就任御史大夫之後,利用自己的職權開始調查吳相袁盎受賄一事。本意其實一是為了解決舊怨,二是為了打壓外戚儒吏勢力。結果萬萬沒想到,這一查,查出了吳王打算造反,賄賂朝中大臣替他遮掩這樣的驚天陰謀。
於是劉啟和晁錯兩人不得不立即停止朝政改革,轉而將全部重心挪向削藩。
明代的張燧曾批判景帝君臣的貿然削藩:覺得“亟削則必反,緩削則可以不反”,認為劉濞都已經老了,再緩幾年說不定他人都死了,何必那麼早削藩,逼得吳王造反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