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的其實挺搞笑的,考慮到司馬遷畢竟是個文官,我們要原諒他對軍事戰略的生疏。
實際上,景帝初年“如故約”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七國之亂的時候,趙國勾結匈奴打算一起造反,而匈奴也為之心動,只不過是七國敗的太快,糾集起來的兵力還沒來得及加入一起搞事,這才不得不悻悻然離去了。
而往前去看文帝時期,更是明晰:和親的最後結果往往都會以匈奴一方的背信棄義而結束。
因為遊牧民族甚至比農耕民族還要“看天吃飯”,強烈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們必須逐水草而居,必須時不時南下劫掠一番。
這是不可避免的生存之爭,不是你有所退讓就能換回和平的。有些人現在屁股坐歪,批判武帝,說他想把匈奴趕盡殺絕又有何必呢?
——你把這句話去和當時的漢朝人說去,對面不被你氣的當場拔劍要跟你拼個你死他活算我輸。
文明之間的生存之戰,哪裡來的那麼多沒必要的溫情?】
【所以,景帝一朝匈奴無大寇,本質上依靠的還是劉啟採取了武力的方式來保衛邊境。
史書對於景帝“遂絕和親”之後,匈奴入寇的記錄只有三條,其中戰況最為慘烈的應當要屬中六年:“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
但這次戰爭所記載計程車卒戰死的數目,也不過兩千人,對比文帝時期“萬餘人”的數目已經減少很多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