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不成親,沒有孩子,有的人便招收女徒,為自己養老送終。
她們給這塊地取名“觀音堂”,以求菩薩護佑。為了更好地維護觀音堂,維護裡面不婚女子有足夠錢財繳納不婚的費用,有足夠錢財保障自己老有所依,便模仿那些公會,也將錢財統一收納,入觀音堂的人,所有勞動所得都歸於觀音堂,進行統一分配,且劃分一部分來供養堂中那些年長的、病殘的女人。
再到後來,越來越多的觀音堂出現,最興盛的時候,一個觀音堂裡能有百人。一個才一千五百多人的鄉里,能有兩個觀音堂。
世人給這個群體起了個名目,稱為“自梳女”
而這一切,建立在蠶絲業發達,改進了絲織工具,女子離開家庭也能收入可觀,獨立養活自己的基礎上。
許多絲廠都更歡迎這樣的自梳女來工作,因為她們沒有家庭、沒有兒女,不需要離開崗位待產。能夠一週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
當那些絲廠聯合起來頒佈“四不要”:談戀愛的不要,已婚的不要,有孩子的不要,老病的不要。自梳女的群體,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峰。
——但這都是很久很久以後了。在大夏,在天統三十五年九月十日,觀音堂才有一個雛形,第一代自梳女還未被稱為自梳女。
她們懷著忐忑與興奮,懷著對沒有夫家的未來的恐懼,聚集在一起,小聲地建立起約定:
先來者要幫助後來者,年輕者要供養年老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