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與故事情節無關,只是講述一些個人經歷、情感經歷、思想文化雜談,雖然與創作過程、故事主題緊密相關,但只對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君們完全可以跳過!
一·白人男性精英與《美國殺人狂》
兩週前和一個數學系的學長說起《紐約客》這個故事,我向他講完故事梗概後,他沉思片刻,問我是否看過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AmericanPsycho《美國殺人狂》。我說沒看過,不過貝爾向來擅長挑劇本。他推薦我去看看,說這部電影探討了許多我感興趣的主題——toxicmasculinity(有毒的男性氣質)、男性間的惡性競爭、nihilism(虛無主義)、materialism(物質崇拜)、名牌與價格標籤下的空虛靈魂、肉體與authentic(本真性)人格的割裂。雖然是男性視角的敘事,但對於理解21世紀的“兩性困境”很有幫助。
昨晚我們終於看了《美國殺人狂》,從主題上來說,確實與學長描述的一致,很推薦對此有興趣的小夥伴觀看。這裡不劇透,但電影採用了一種黑色諷刺的手法。故事發生在1987年的紐約。男主人公PatrickBateman是華爾街某投行的Mamp;A併購部的VP(副總裁)。他會和一群VP們沉迷於攀比誰的名片設計得更精緻(儘管所有人的名片上都錯拼了“Acquisitions”(併購的購)這個詞,足見他們的金玉其表,敗絮其中)。他恐同,卻在性交時只盯著鏡子裡的自己,從不看他正在“使用”的女人。他出場介紹自己時,會首先報出自己豪華公寓的地址,而非自己的姓名,即便後者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識別特徵。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被標籤化、品牌化、膚淺化、表面化,而真正的個體性、本真性則被徹底抹除。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