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軍從金、廈撤退三天後,清軍才登上了廈門的土地。拜託黃梧的福,清廷把自己的造船廠和船隻都燒了,作為重災區的福建現在連綠營水師的訓練用船都不夠了,更別說戰艦了。在鄧名的前世,由於鄭瓚緒和陳蟒等人直接投降黃梧,所以清軍才有了登陸威脅廈門的資本,而現在黃梧手裡只有那些零星叛逃過去閩軍散兵遊勇,舢板都是才繳獲的,所以直到鄭經已經撤退得空無一人,泉州這邊才察覺到有些不對。在進行了一番激烈的、關於閩軍到底是逃走了還是企圖誘敵的爭論後,黃梧和施琅派出了第一艘舢板,然後是第二艘……
鄭經撤離廈門十天後,禁海令的倡議者黃梧和施琅並肩踏上了廈門港,拜黃梧所賜,這二人的座艦是一艘隆慶年出品的老古董——其後製造的新銳戰艦都編入了滿清的水師,而廈門海大敗後,清廷發瘋一般地把自己的水師斬盡殺絕,這首老爺爺級的船機緣巧合才得以倖免。
禁海令雖然給鄭成功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不過就鄧名所知,至少在鄭成功去世前,閩軍還離揭不開鍋很遠。而且為了反制禁海令,鄭成功開始收買地方官府、胥吏協助走私,收入下降毋庸置疑,但就靠禁海令能把閩軍餓死麼?鄧名對此非常懷疑。
明初也有禁海令,為了打擊方國珍餘部,明廷對海外島嶼的人口搬遷工作同樣嚴厲,充滿了百姓的血淚。其中的功罪鄧名不好和周圍一幫大明文武深究,但明廷從來沒有忽視過水師建設,而且也只是針對難以控制的少量島嶼,而不是綿延整個海岸線;發展到後來明廷的片板不許下海政策也更像是類似鹽鐵專賣的國家行為,而不是為軍事服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