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後,鄧名在一些軍官的護衛下站在旗艦上眺望遠征軍的艦隊。停泊在巴布延海峽北方的明軍艦隊靜靜地等待著,數百艘帆船都落下了風帆,在泊地上空形成了桅杆之林。
“老王在時,想的就是從對岸登陸,然後水路並進直搗馬城城下。”說話的是延平郡王派來的使者馮錫範。康熙三年,清廷以不剃頭、不朝見、不進貢的條件試圖與鄭經議和,並暗示可以在鄭家內訌中站在鄭經一邊,但卻遭到了鄭經的嚴詞拒絕。二十出頭的延平郡王二代,當時和鄧名、張煌言的關係極差,更因為對日本的貿易,以及張煌言收留鄭襲、鄭瓚緒等原因,到了近乎開戰的地步,但鄭經仍表示他絕不會考慮向清廷投降——鄭成功選擇為民族奮戰到底,這同樣是鄭經的驕傲,他甚至明確對清廷表示,就算鄧名和張煌言選擇與清廷議和,他也不會同意。
只是鄭經雖然有志氣,但在處理和盟友的關係時依然固我,從康熙三年、永曆十九年開始,在劉國軒這個主戰派的支援下,多次和舟山的鄭成功舊部以及浙東軍發生摩擦。不過鄧名對鄭經表現出忍讓態度,在不激怒川西院會的範圍內,儘可能給臺灣補償。現在已經是康熙十年,永曆二十六年,鄭經年近三十,他的火爆脾氣看上去有所收斂,而且川西長期奉行的忍讓態度也得到了延平郡王府內部一些人的體諒,比如這次,鄭經指派陪同鄧名遠征的馮錫範,就是一個對川西明軍的主和派。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