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兩國都沒有做好立即開戰的準備,因此雙方都沒有立即向對方宣戰,而是分別聯絡各自的盟友,協商一旦爆發戰爭時各自和盟友間如何配合和援助的問題()。同時,英德兩國也在各自國內展開各種準備工作,例如鼓動民眾支援,準備戰爭物資等。
英德兩國的外交部官員們都繼續粉飾太平,宣傳一定會和平解決問題,不會爆發戰爭,藉此來試圖麻痺對方。雙方都明知道對方不會上當,但是也不遺餘力。
協約國和同盟國紛紛召開首腦會議。同盟國方面,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四國特使在柏林開會,由於義大利態度曖昧,立場不堅定。德國和英國的衝突並沒有影響其他三國的利益,因此其他三國也不是那麼積極。這使得同盟國內部無法達成一致。
反過來,協約國方面的情況較好些。
法國和德國是宿敵,法國一心想奪回被德國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工業區,因此從把英國拉下水那天開始,法國就計劃著讓英德爆發大戰,繼而英法組成對德作戰聯軍。法國認為英國的海軍足夠消滅德國海軍,進而從德國西部和北部登陸,法國則從南部進攻,則南北夾擊可以迅速打敗德國。因此法國堅定的支援英國對德作戰。
俄國的態度有些不堅定,俄國和德國的關係還達不到兵戎相見的地步,俄國只跟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帝國擁有領土和種族爭端,俄國更關心的是巴爾幹問題()。希望斯拉夫人能夠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所以,英國和德國的軍事衝突中。俄國表現的不是那麼積極。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