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稍作思索,看了眼二人,沉聲道:“你們同窗兩年,俱是開始涉足經義,雖說進士科不考九經義理,但時務策一試上,若不通經義,則答策之時無從下筆,故而不管是明經科還是進士科,經義都是十分重要的。”
頓了下,見二人聽得仔細態度端正,劉達又道:“以往每年縣學招生,在經義試上,通常會讓考生從大中小九經中任選其二,每經口問義十條,每經通六以上者過。今日我便挑個簡單的問,看你二人誰答得更好。”
“還是從《尚書》中選吧,《虞書·堯典》篇中,‘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此句何解?”
劉達一指陶盛,“你先來答!”
陶盛緊鎖眉頭沉思,經義將會是學舍後三個月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也是縣學招生的必考科目。
劉達出的題目雖然不難,但對於他們剛剛涉獵經義的學生來說,想要組織好語言,回答的有模有樣,還是有一定難度。
好一會,才聽陶盛字斟酌句地開口道:“此句全句是‘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正義》解曰:‘史將述堯之美,鼓為題目之詞曰,能順考校古道而行之者,是帝堯也。又申其順考古道之事曰,此帝堯能仿效上世之功而施起教化,心意恆敬,智慧甚明,發輿則有文牒,思慮則能通敏,以此四德安天下之當安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